“我觉得最大的成本,是最快的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使我们的投资发挥最快的效率,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效率优先体现的是中国速度。”

“许多人认为效率优先,而不是效益优先,这是一个误区。”我不懂经济,陈明耐心地一点点给我讲解,旁征博引,列举了许多事例来解释国有企业管理中“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区别。

“我们国/家拿这么多的钱来投资,那么就要尽快地产生效益,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为某一个团体服务。社会效益如果理解为企业利润,就太狭隘了。效率的提高体现的是中国速度。如果一个企业都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何来的引领?企业应该为社会服务,必须引领,必须谈社会效益,责任与使命。所以这不仅只是一座桥,而是整个桥梁产业,我们共同创造和享受国/家高速发展的成果。其实这就是家国情怀,所有为国/家富强,为国/家复兴,所有人独立而实现这个梦想,共同创造分享。

14亿人共同在创造,共同在享受。这16个字,不仅仅是为企业。没有国/家,谁来支撑国/家的企业?没有一个强大的国,何来家?连家都没有,更遑论去帮他人。所以,有了家国情怀,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这16个字,如果作为企业来说,首先放在项目上,再是站在企业上,实际上立足点是国/家。”

说起家庭,陈明说:我的家庭很普通,和许多大桥人的家庭一样,常年两地分居,顾不上父母和妻儿。

对于我写大桥这本书,作为局指挥部最高指挥长,他只给了4个字:家国情怀。

一个坚守纯文学创作多年的写作者,最忌讳的是公众话语中泛滥成灾的热词,比如“家国情怀”“不忘初心”等等。其实,这些热词起初具备了它原有的使命,一旦被披上特定的外衣,反而失去了它的光辉,在潮流中淹没其本源的真意。“初心”一词,来源于《华严经》第十九卷:“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

像建设这类行业,一个人无法完成,只有一群怀有初心的人走到一起,并发愿真正同心同愿,才能穿越困难,让桥从此岸安全到达彼岸。

开始不理解,后来静听陈明诠释所有大词、热词,再去慢慢消化,才理解他这么多年来作为一个一线管理者在大桥建设中殷切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精神内涵。

中国中铁大桥局是培养桥梁人才的摇篮,许多单位的桥梁人才,都是从大桥局的项目部调出去的。

每一次有客人来工地参观,陈明都会提到项目部食堂墙上的标语:“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

在生活区,工地和军队的确是一样。许多家庭几代都是大桥人,有夫妻和父子,也有爷孙。有时候也有人发点小牢骚,但这样的小情绪往往是来自一个困难、一个方案没有解决时的焦虑。每天下班后,仍有一部分人在办公室加班。

在最后一根主缆牵引过江的那些日子,陈明更加忙碌。因为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摄制组从北京来到大桥工地,他们为了拍摄江上最后一根索股过江的专题片,在生活区住了下来。他们和陈明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很是戏剧化。

导演张海来的时候说:“陈总,我来了。”

在他走的时候,和陈明拥别,在他的耳边道:“哥哥,下次我还要来大桥。”

9点前接待完一波人,有点空闲,陈明就往现场跑。一个工地人,跑现场是头等大事。上午11点回到办公室,取下白色的安全帽,额前的头发汗湿,黏糊糊的。我在他办公室坐等了半小时,看他进来还没来得及开口,外面又有人进来谈事。

垃圾篓子里已倒了半篓子茶叶渣子,茶几上的电茶壶里煮着大叶子铁观音。在工地现场跑了一上午,还真有点渴了,一杯热茶一口就喝了个底朝天。

他给我续上茶水,我问他每天如何能做到这些时,他说是一个人的意志力。

“现在国/家的形势越来越好,对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企业自身的要求也必须提高。我们搞工程的,本身就是搞破坏,再修复。开始搞沪宁高速的时候,四车道,现在八车道还不够宽,我们还加了沿江四车道,十二车道。证明国/家经济繁荣,这么多的物流通过它来完成输送,道路才越修越宽。”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要带来破坏。破坏与成长同在,所以要历史地客观地去评价这些事。

“因此不能以个人的欲望影响到公众的欲望。”

我们那时候做高铁的时候,多少人在质疑和反对,因为高铁票贵,但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去坐绿皮火车,都愿意坐快车。比如现在到上海,当天可以来回。这是以前不敢想的速度。

五峰山连镇铁路开通了,早晨从镇江8点钟出发,很快就到了连云港,可以玩玩花果山,吃完了海鲜打个包,晚上回来吃晚饭,多便捷。

有了破坏,便有了重建。比如,在项目指挥部的食堂后面有块地,一垄一垄的长了不少瓜菜,因为拆迁过的地方,土地相对贫瘠,买来的菜籽饼洒了不少,土还没能养肥,虽然瘦了些,却是纯天然的,夏秋季的瓠子、黄瓜、辣椒、豇豆今年结得不少,冬季的青菜、菠菜、香菜、茼蒿、芹菜基本上能满足食堂40多人的蔬菜需求。这就是重建的好处,这一片荒地如果不开垦,就没有这些活鲜鲜的蔬菜。

陈明还是标准的生活家,对吃很在行,四季长什么菜,怎么烧,了如指掌。难得回南京的家,他会下厨房给爱人和女儿露一手。平时工作再忙,每天坚持跑6000米锻炼身体,跑步有许多好处,一边跑还能一边思考问题。

一说到生活区食堂后面的那块菜园子,陈明笑得无邪,那块盈人的菜园子,给枯燥的工地生活带来别样的感受。一年四季的蔬菜各不相同,满目青翠,这块菜园子由看传达室的李师傅专门打理,规模不大,但种植的路子与现场的施工方案一样上规矩。凡是有客人来项目部,从食堂餐厅的后窗子往外望过去,一片生机的菜园子,让客人感觉回到了曾经的老家,有种把酒话桑麻的况味。陈明很自豪地介绍这个菜园子,此时他像一个老农。在现代农业被化肥农药染指的今天,在工地现场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无疑是一件让舌尖快活得打抖的雅事。

不仅如此,菜园子让陈明找到了家的感觉,望见家门口有块并不大但很葱茏的菜地,心里踏实。这也许是所有人对理想生活的愿景。

许多事都有两面性,项目部生活区的周围,生态环境的确是好,可是工地上的动物也多起来,拖儿带女的黄鼠狼们,把食堂买回来的鱼都给偷吃了。

其实在菜园子后面,有个小山坡,坡上两棵老槐树,是世居人留下来的,树上还有鸟窝。生活区刚建好时,陈明看着这两棵树,发了好一阵子呆,他实在想在两棵树下置一凉亭,有客人来项目部谈事,坐在凉亭下喝茶谈事,或者能偷得半日闲,带本书坐凉亭里读上几页,也是件美事。

凉亭最终没建,给忙得忘记了。

随着工程进度的不断推进,竣工的日子进入倒计时的时候,陈明只能把心中描绘的凉亭放在心底,别说偷得半日闲的工夫,两个时辰的闲恐怕都难,凉亭只能成为心中一个愿望。如果当初真建了这凉亭,工程结束,人走亭凉,除了留下这座有9个世界之最的千米跨江悬索桥外,别的什么也留不下来。

每年中秋节前后,生活区栽的桂花树,浓香四溢,食堂窗外的菜地,掐掉一茬长一茬。等这批菜吃完了,就可以下大蒜了,传达室的师傅除了看门,就是管这块菜地,今年买的本大蒜,种植时不用一粒化肥,所有的菜都是原汁原味。

作为大桥项目的法人代表,陈明说如果没有眼光与远方,只打自己的小算盘,那叫鼠目寸光,没有独到的眼界与心胸是成不了大器的。

“我们从板凳桥到今天这样的新型技术桥梁,从128米的桥梁,到千米桥梁;从我们国/家落后挨打,到现在桥梁行业上的世界领先,中国一代一代的桥梁人,一代代的科技工作者,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才走到今天。”

转瞬即逝的事物,都可能是刻骨铭心一生的事,大桥人的记忆也是如此。陈明回忆考大学的时候,录取率只3%,而他就读的学校120人就考取了他一个人,而现在大学的录取率有百分之七八十。国/家各行各业在进步,国/家命运与全民是共同体。越是有困难的时候,越要想斗,敢斗,能斗,才能练内功。等这个桥通车了,才是喜乐的时刻到了。

每一座桥通车的那天,都是造桥人最大的喜乐,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