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工程质量方面,总工程师李奔琦三句话不离本行,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工艺尤为重要,特别是遇到这种突然降温的状况,让工地进入了少有的混乱状态,这种状态要及时纠正,在打灰前,必须准备到位。S1号墩、S11号墩还没准备到位,就去浇混凝土了。连续梁张拉,需要压浆的话,要在5度以上。张拉完后,要进行加温,否则到时候压浆不行,后面是零下六七度,肯定要冻住了。S2号墩在钢板桩拔除之前,要回填土,这是一个重要的施工平台,一定要把回填土夯实,否则会导致下陷,所以回填土并不是小事情,要填密实。锚体的温控报警了两三天,仪表温差超过要求。所以对循环水的温控要控制好,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表面温度很低,是不是被子盖薄了。
小杨总做完调度会的总结,会议室里的一群人向门外涌去,在灯光的映照下,门外的雪飘飘扬扬,风正紧。等我抱着笔记本冲进雪中,回到100米远的6103房间时,头上落了一层雪花,身后还听到作业队队长周理群公鸭嗓子沙哑的声音响起:“都要过年了,这个鬼天,真差劲……”
在宣布散会前,小杨总点了几个人的名,单独留下来再开一个小会,解决其他的事情。这个会又不知道开到什么时候,明天的工作还要继续。
开工以来,不知道开了多少次调度会、安全生产会议、质量会议、生产进度会议,工程进度中所有的问题一一在会议中解决。
时间一点点往前走,工地现场,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新鲜事发生。春节过后没多久,五峰山的春天真正来了,S17号墩与S18号墩引桥上,框架墩建成,移动模架百米高空处,在镝灯下发着神秘的光。晚上工人们还在加班,这天是农历二月初九,月亮半圆。山坡上,零星的青草冒出。正月初六来工地的时候,山坡上还是白雪一片。再过几天就是春分,山里的夜晚,双手伸出来后,冻得生疼生疼的。江上在调索,晚班整个江上十几人,中跨有几个测量人员,边跨也有人守着。南锚碇到这天正好是1234天。
南锚值班室,张国庆晚班。春节后,他一直没有时间回家,直到80多岁的父亲生病不得不回去,辗转于曲塘镇、海安县人民医院挂水一个多月,没有查出什么病,最后在省城才查出是美尼尔斯综合征。医疗费花了几万,但无法根治,医生开了点药给他带回去吃。父亲发病的时候,手脚冰凉,全身出冷汗,心慌到极点,但他忍着。父亲本来有只耳朵聋了,这个病是由耳朵引起的。对于长年在工地现场的人,大部分人的听力都有问题,噪音伤了听力。
11点多,食堂为上夜班的人员准备的宵夜送到了值班室,有包子、馒头、菜汤、咸菜。张国庆让大头洪兵把现场的工人都喊下来吃一点。值班室一下子就挤满了人,挪不开身,还有两个开塔吊的没下来,他们嫌麻烦,从80米高空中下来,然后再爬上去,太费事了。
每一次雨雪天气,都会让小杨总彻夜难眠。恶劣天气给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为了确保工期,想与天斗门都没有,只能在会上苦口婆心鼓励大家,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食堂吃饭,小杨总和我说这话的时候,耸耸肩膀,一脸无奈。但是他面对每一个遇到的困难充满了信心。项目部的年轻人们评价他:“咱们的小杨总,是个打不死的小强,像混凝土一样,越是环境恶劣,抗压力越是强,他可不是一般的材料做的。”
记得我每次进驻工地都没好天气。头次进项目部时雪正烈,7月份去项目部正好是大暴雨。小杨总说我上回来把雪招来了,这回来又把雨招来了。打灰要连续打40多个小时才能完工,总方量要4400多立方米,中途不得停工,打灰是整个工程的重点,每逢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好天,还不能眼巴巴等待。在南锚上,工人们穿着薄薄的雨衣,在风雨中抬钢筋,绑扎。只要不是下刀子,工地现场都不会停工,每个人都希望早一天竣工,早一天通车,早一天离开这个工地,奔赴新的工地。
自项目开工3年多以来,每个工程节点像雨后的春笋一节节往上开,从地下的基础工程到上部工程,主桥猫道架设,边跨大节段钢梁安装,公路合建段、铁路连续梁和公路移动模架,整个施工区域涵盖大江南北两岸,每个节点的重大转换过程,既欣喜,又忧心忡忡。于是在杨忠勇的建议和精心组织策划下,一本《五峰真经——五峰山长江大桥汇编》在无声无息中开始整理编撰,项目部全体成员既是建设者,也是撰稿者。
为了编好这个汇编,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晚饭后全部坐到了会议室。为了提高项目部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大家的心拴在同一根绳上,让每个人与大桥共同成长,编写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项目部的大事。
技术篇21篇、管理篇18篇,包含了3年多来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有成功的范例,更有失败的总结,39篇汇聚在一起,图文并茂,从封面到封底,正好365页,对应一年的365天。这本《五峰真经》我有幸得到一本,每一组原始数据,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张图片的见证,对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来自现场中每一个宝贵的经验。杨柳青作序,这本厚书,有杨忠勇长达8页的项目管理工作总结,工经部部长谭希对项目管理的深度思考,辛海宁在党群中的工作总结,安全总监张伟的肺腑之言,项目部总工程师李奔琦对南锚碇地连墙成槽施工的总结,朱文的移动模架拼装,沈伟对基坑开挖的总结……还有很多我不熟悉的名字,他们根据工程的需要,有的已调离项目部,到需要的地方去继续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