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山大桥项目部这个大家庭,分散在五个点上,有的在东霞寺,有的在绍隆寺,像五根张开的金手指,合起来又像一个有力的拳头,他们凝聚的力量让一座桥从此岸到彼岸。桥和寺庙都是渡(度)人的,这两者的喻义,都是让这个世界走向光明美好。
初进项目部,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清一色的活动板房,来工地的新人对情况不熟悉,如果不看房间的编号,一不小心便会进错了门。
除了招待所外,每间活动板房的主人,大多是固定的。
招待所专门为走进大桥的客人或者家属临时入住准备,有中铁大桥局武汉总部来的,有设计院的专家,有兄弟单位前来技术支持的工程师们,有院校来的实习生。
工地上的招待所再怎样,条件自然无法和酒店比。但来者都是客,为了让每一个来工地的人有家的感觉,招待所除了为客人准备了必备的生活用品,空调、热水、网络全都有,但他们自己住的房间条件要差得多。
这些简陋的活动板房起码要住4年,大桥竣工之日,便是拆除之时。
活动板房春秋天还凑合,一冬一夏够呛。夜里谁要打个呼噜,声声入耳,那呼噜声跟着外面的风声,带着哨音,从这头窜到那头,对睡眠质量差的人来说,备受煎熬。
一分部的宿舍区都是一层,二分部第10幢和11幢是两层楼。住一楼的人就得做好思想准备,楼梯和走道都是钢板焊的,上楼的人不管有多小心,强大的金属声都由下而上,“咚咚,咚咚,隆隆,隆隆”的声音如同铁锤子在你头顶上敲打,震得头皮发麻,一直麻到心里。几年住下来,钢板楼梯锈迹斑斑,铝合金窗子卡死。
工地上有人说,如今各式各样的纪念馆多如牛毛,但没有一座纪念大桥人生活场景的纪念馆,特别是纪念这样的活动板房,以及发生在房子里的种种故事。
一分部、二分部、局指挥部、上海铁路局、铁科院这五家生活区都靠寺庙而建。一分部的生活区与绍隆寺只隔一道围墙,二分部的生活区倚在圌山脚下的东霞寺前方。
五峰山地处圌山的后山,远看如伸开的五只手指,最后一根小拇指不知道哪一年被削平,建了高压电线塔。这五根手指头矗立在长江边,也不知道等了多少年,终于等来了来建设五峰山大桥的五个项目部。
大拇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五峰山长江大桥指挥部,食指二拇哥铁科院中铁大桥监理联合体连镇铁路监理站,中指三拇哥中国中铁大桥局连镇铁路项目经理部,无名指和小指这两位四拇弟分别是中铁大桥局连镇铁路项目的一分部和二分部,一分部是大桥局四公司,二分部是大桥局的二公司。
为了把五峰山大桥建成精品桥梁,这五位好兄弟走到一起,手指一张开像五个山峰,五指并拢握一起,像一个坚实的拳头,它们皮连着肉,肉连着筋。都说十指连心,这五指,一指动,四指皆动,正所谓:一枝动,百枝摇,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五指心连心,在1600多个日日夜夜中,捆绑在一起。
五峰山大桥选址几十年前就圈定在圌山北边的五峰山。许多人都知道圌山的传奇,这座有王者之气的山,王气已飘荡了千年。中铁大桥局连镇铁路项目中标不久,在2015年的11月26日,打头阵的陆炳良、金玉林和辛海宁先来到这里选址建生活区。
上千号人的工地,吃喝拉撒离不开水电,这里离大港镇还有一段距离,从别处拉线过来很不现实,要增加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从两座寺庙通电接水,省心省力。
第一批进场的人总是最苦的。施工地点在江边上,生活区一不能建在施工现场,二不能建在离现场太远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能顺利地接上生活用水和电。
有七十二洞之称的圌山周围大小寺庙的确不少,与二分部一墙之隔的绍隆寺是圌山一带最著名的寺庙,始建于唐宝历年间,于明万历十四年重建,原来是镇江金山寺的下院。相传金山寺原来有口幽冥钟,放在金山寺多年怎么也敲不响,后移到绍隆寺,叩击大钟,音量宏远悠扬,方圆数里可闻。一分部旁边的东霞寺更有来头,为东晋时代所建,奇闻更多。
两家寺院解决了项目部的大问题,工地上的人对庙里的师傅们也非常的敬重,只要庙里有事,不问大小,随喊随到。
僧人们说:造桥就是造福,桥就是渡。
项目部的人员还没到齐,生活区的选址划定,局指挥部、四公司一部分、上海铁路局、铁科院监理站的生活区就建在圌山脚下的东霞寺。因为开始并没考虑上海铁路局指挥部进驻,没有规划他们的宿舍区,等他们进场的时候,没有宿舍,8个人只能到大港街上租房子住。负责南主塔施工的一分部四公司与局指挥部毗邻,上海铁路局和铁科院就建在对面,中间隔着一条水泥路。考虑到二分部二公司建设引桥部分,线路拖得长,离施工现场不能太远,生活区建在距五峰山2.4千米的绍隆寺边上,如果从引桥段施工道的山坡上翻过去,一刻钟就到达江边的南锚碇施工现场。
整个生活区的蓝图就此铺开。建生活区,对大桥人来说是小菜一碟,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尽管是大桥人临时的家,但在这里生活有几年时间,麻雀虽小,五脏六腑得俱全。
中铁大桥局指挥部的房子编号从1号到5号,编成两个并排的同号,共11幢,最后一幢是食堂。一分部四公司从第7号开始编号,到第12号的食堂。生活区第一排房子上下两层,当办公区,前面是停车场,打横建一幢员工活动中心,中间留了几间招待所。食堂前面的一排是乒乓球室、棋牌室、党员活动室、职工书屋。
走进员工食堂,目光与墙上的9个字的标语相迎:“像军队,像学校,像家庭。”饭桌像学生的课桌,排列整齐,到饭点的时候,办公室和从现场回生活区的人,鱼贯而入,排队打饭。项目部有些人并不能按时回生活区吃饭,比如司机和在现场加班的人员。不过也不要紧,同一个屋檐下,同一个锅里吃饭的人,每天的来去办公室人员心里都有数,他们会提前通知食堂里的师傅,给他们把饭留好。
食堂后面有一块空地,派上了大用场,由传达室的李师傅种植,一年四季各种应时蔬菜从来没断过,前面已说过,不再赘述。
齐刷刷的活动板房,一眼望过去横平竖直,人行道两边的山墙上贴着宣传标语,有“廉政建设,安全生产,质量控制红线,党员活动”,从开工到现在,根据工程进度和学习要求,墙上的标语不断更新。这些文化墙,都是崔永兴书记的手笔。
如果夫妻俩都在工地,活动板房的门前自然热闹些,女人们一刻也不肯闲着,白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得热火朝天,下了班就开始花心思让门前繁荣昌盛起来。她们把食堂里没用的泡沫箱子、旧瓷盆、空饮料瓶子、塑料桶收集来,留着派大用场。五峰山的春天本来就花团锦簇,山上的中草药多达百种,她们约在一起上五峰山,挖野金银花、野薄荷、野兰花栽到这些瓶瓶罐罐里。施了肥,浇上水,阳气往上冒的三四月份,野金银花开始游藤,五六月份花开得一嘟噜一嘟噜的,摘下来晒干,自己舍不得喝,专门给丈夫去施工现场泡茶喝。
房子与房子之间有一小块泥地,栽了些景观树,三月里有樱花树、杏花树、红叶石楠,五月有杜鹃花,八月里桂花飘香。
东晋时的东霞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当地人说,这寺院曾经是家庙。不过家国为一体,家庙也是皇庙,天下都是皇帝的,更何况是一家庙。唐宝历年间是“显孝褒亲院”,宋嘉定前改名叫东霞寺。清末圌山诗人吴芝山《东霞寺》诗中有“谁飞锡杖到圌东,衣钵相传宝志公,唐勒碑文留御篆,老松鳞甲撼秋风”之句。寺中大殿有两根房梁,直径1.1米,长9米,后不知所踪。冥冥中似有天定,那两根大梁无端消失,五峰山大桥项目部来了,他们要在江上拉两根1.3米直径的千米长的过江悬索,不正是把东霞寺的两根1米多直径的房梁找回了吗?江水之上的索,正是桥的脊梁骨,庙里的大梁与桥上的大梁都应验了度(渡)人之说。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每次来,都会到圌山脚下的东霞寺参拜,寺里的天王殿至今还在。
东霞寺和绍隆寺各有千秋,只是东霞寺香火远没有绍隆寺旺。这两个寺庙,最大的靠山是圌山,山中的王气经年不绝,绵绵延延飘荡数千年,是历代帝王将相向往的神秘之地。
如今因为这里有了桥,两家寺庙都在争相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