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五峰山大桥的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田永强有许多自己的想法:“我们正在建的五峰山悬索桥的结构,目前是没有标准,这意味着要靠这个桥去固化新的标准,所以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主塔的验收,也是参照斜拉桥的主塔验收的,但像锚碇技术的地连墙、锚体、索鞍、主缆在铁路桥上都是没有的。特别是地连墙施工,怎么开槽,怎么开挖,控制到什么范围,钢筋笼怎么下放,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把它写到方案里,再反传到设计院,然后由设计院写到图纸设计说明里面,在验收的时候,我们就作为依据。这就是我们做标准的过程。包括锚体、承台、墩身、索鞍、主缆等这些验收标准,我们都是按公司标准把它转化为铁路标准造出来。等这座桥完工,那么这个标准就将成为新标准的章节。”

在建造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才有了这些新标准,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铁路上用悬索桥,在国内以及世界来讲,都是第一,标准从这个工程起步产生,这个标准的制定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

“现场管理中我们有我们的压力,但我们的压力不同程度上转移给了现场施工人员,他们的压力比我们更大。”

作为分管质量的负责人,年轻的田永强希望这种模式能改改,到最底层去接受锻炼,对日后的质量管理更有提高。更多的人把片区划小一点,都去做具体的事,工程质量会上一个台阶。现在局里面已经在解决这些问题,像这样两层机构的模式不多了,新的项目基础上面是联合项目部,下面是完整项目部的模式。

如果把一个人放到更合适的位置上,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跳出去做更多的事。

面对妻儿,永强每一次迈出家门的第一步,是那么困难,但只能狠狠心走。

“爱人在我走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说,她默默地送我出门,我能感受到她的目光贴着我的脚后跟,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她的视线中。她要上班还要照顾孩子,家里经常看起来有些凌乱,不是她懒,而是根本来不及收拾。她感冒生病的时候,高烧不退,想烧一壶水都爬不起来,更别说烧饭给孩子吃,好心的邻居帮忙给她买药,把我们的孩子领过去吃饭。

我作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在遥远的工地都使不上力。如果发感慨的话,将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我身边的同事们,还有许多在外漂泊多年的人,也深沉地爱着工地生活,一样不想离开。”

我知道这不是田永强叙述的全部内心,这个内心纤细如丝的人,心上的那根弦还没有拨响,那一声清音,是他在今后的建桥生涯中最壮阔的弦歌,在千山万水间起起落落。他和同事们如建筑宫殿里流出的一股清流,奔向远方。

项目部和圌山的捆山河山水相依,田永强下班后喜欢和同事们一起往山脚下的河边走,他的思绪会跨过这里的山水,飘向甘肃惠临老家,自己和自己腹语。

146278322

第34章 调度会,共渡难关(1)

冬天就要过去,春天还会远吗?

雪后第三天晚饭后,丁酉年腊月第一周的生产调度会如期举行,从6点半一直开到9点半才结束。

从南锚碇开工至今,已520天,钢筋绑扎与混凝土的浇筑循序渐进,南锚已长到23米高,离完工还差27米。引桥继续向前延伸。

其他的会可以少开或不开,每周一次的调度会雷打不动要开。

调度会不同于别的会,是纠错会、批评会、恳谈会,也是各部门负责人展示才干的竞技场。没法经过排练,就必须拉到战场上真刀真枪实干,几十个大脑互相碰撞,擦出新的火花,产生新的思想,让一件件来自现场很棘手的事件,在暴风骤雨般的争论中一一摆平,因此,难免有那么点火药味。在公司内部调度会更像一场辩论会,正方和反方都代表各自的真理,以正视听,具备了庄重感与仪式感。调度会最大的意义,在于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决策者在调度会上要引领大家走上一条遵守规范有秩序的道路,并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

刘凤下午就把会议室的水瓶给灌满了,不过这样的会议每个人都很紧张,不会有人捧茶杯进场。

参会人员从项目部总经理到各班组长,作业队队长。圆桌只能坐二十几人,靠窗子一排椅子,实在不够坐,拿塑料方凳加座。

圆桌子上,每个人面前都有无线话筒,为了节省发言时间,各部门的问题都提前做了梳理。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他们的调度会,辛海宁让我坐在他边上,会议签到表传到我手中的时候,我端端正正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当本月的生产进度表和考核表分发到最后一名参会人员手中时,小杨总对着面前的话筒清了清嗓子,宣布会议正式开始,要求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中途尽量不要离开会议室。

大杨总杨柳青在项目部的时间少,今天他难得有空,端坐首位,一言不发,带着耳朵听杨忠勇主持会议,按照座位的顺序发言。

胡铭是急性子,第一个发言:锚杆正在安装,分公司的人员要满足现场的需要;引桥施工,所有的工具材料归类;用电、支架、挂篮集体堆放,归类码放;塔吊、连续梁两侧清理干净,不许有杂物。

工区长李浔第二个发言:现在应该做的事都要做好,主要是锚杆安装时有困难,空间太小,难免磕磕碰碰,架子队是安全问题最大的地方,现场场地狭小,50根锚杆,各种支架的堆放,给现场施工都带来了困难,还有作业队伍的协调非常困难,扯皮的事太多。混凝土与钢筋绑扎施工不能停工,后面还要下雪,现场会有许多不可抗力的情况发生。

安环部部长朱文有备而来,他把近期在现场发现的所有安全隐患做成了PPT,是唯一一个带着笔记本进会议室的人。他用大量的图片把现场的问题全部梳理出来。10条注意事项中,最大的问题是结构不能随便更改,所有的人都不能违规,要安全防护,警示标识。验收材料,20米高度支架的安全方案。地基的处理,严重破损。本月安全隐患共52条,在安全隐患上报系统中上报出来的,经一一排查,全部整改闭合。高空作业平台,文明施工,通道安全,模板、爬梯的安全。南锚碇上游的爬梯还可以,可以参照。北京卓良作业队的爬梯安全不到位。

杨忠勇本来想等到所有人发言结束后做总结发言,因为李浔抛出来的问题不小,朱文摆在面前的52条安全隐患,听得他头皮发麻,脸开始发红。桩桩件件都来自现场,52条中虽然小问题居多,但是小洞不补,大洞要吃苦,他相信朱文的细心与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魄力,但他还是要给朱文压好阵脚,安全在所有部门中,是一个最容易得罪人的部门,也是最重要的部门。

他担心接下来的人发言有畏难情绪,赶紧把面前的话筒打开,提前发言:因为下雪,施工现场非常被动,大家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南锚碇作为大桥的一个关键节点,无论外部环境多么艰难,千万不能停。特别是后面的大雪又要来了,至多只能停2到3天,这是没办法的事。就是这样的天,打灰都不能停止,除非监理方下达停工令,否则,都要坚守在南锚上。在没有收到纸质停工命令的情况下,只要气温不低于零下5度,混凝土不冻,现场具备了打灰的条件,都不能停止。尽管现在外面的雪还在下,我恨不得明天雪一停就打混凝土,所有的设备全部要到位,调度长要提前沟通好,提前到位。混凝土也要保证到位。外部环境再好,如果砂石料不到位,等于是一句空话。混凝土从生产,到浇筑、养护,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质量保证上不敢说大话保证100%,但至少要保证99%以上才行。哪怕过春节,肯定不能停工。要保证项目部的总工期跟得上,C区和D区两个后区,能不能打混凝土,要看锚固系统是否安装完,是否具备浇筑的条件,这不取决于拌和楼的生产及其他,所以,C、D两个区都要提前报方量,下个月总的方量要在1.5万立方米,保证年后的生产,每个月都要有3万立方米混凝土的方量,这包括引桥部分,重头在南锚碇用混凝土多,所以要提前报拌和楼准备砂石料的供应。

这样的天气施工的确有风险,昨天业主在14号墩身第一节处检查时发现了问题,纸是包不住火的,现场的问题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昨天气温那么低,防冻保温措施没做到位,14号墩那边却彩旗飘舞,在这样的情况下,混凝土质量怎么能保证?别说让业主看到了,就是我们自己看见了,心里难道不会有触动吗?材料、机械的准备都要根据实际生产量来做准备。

腊月里,个个想回家过年,人心浮躁不安,有些人要回家,无心工作,整个南锚碇有许多事要做,心千万不能散了。检查工作的时候不能见不到人,年前还有两次重大的活动,安全生产月大检查,业主还要来检查。在措施没有完善之前,所有人一个不能放回去过年。所有的道路全部要通畅,排水系统要保持通畅,积雪要铲干净,全部隐患消除了,才能走。

冬季混凝土养护,所有的部位要检查到位,包裹要有效,前天看到的14号墩,包裹都有问题。资料全面梳理一遍,有没有硬伤和死角。17号、18号墩承台打成那个样子,是人员问题,还是技术问题?你们有没有总结过?在现场,郁文知道没有,电工班知道没有?到现在还没报到我这来。为什么不去测量一下?裸露在外面的问题都没去整改,是没发现,还是发现了没去做?竣工资料怎么交得过去啊?

小杨总一连串的发问,让会议室所有相关人员大气也不敢出。因为大家心底相当清楚现场的场景,所有的事情都刻在心里。

杨柳青尽管在现场的时间不多,但工地上的整体情况了如指掌,每次从外面回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现场跑,每一个角落都去,这一转不打紧,现场的问题就出来了。对于结构方面的问题,杨柳青忍不住中途插话,提出了一系列存在的问题:“你们现在不要回答我,明天你们去现场把详细的数据测量结果汇报给我,你们测量不了,请专业的测量组去测。尺寸都搞不清楚,不要说测量,目测过去,歪歪扭扭的弧线都出来了,而且两个墩都是同样问题,这么大的问题你们都看不出来?应该凿的凿,应该补的补,不能留下永久性的问题。我们的管理到哪去了,质量部门检查过没有,管理到位了没有?”

杨柳青说完,目光向杨忠勇望去,让他继续主持调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