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用数字堆砌的奇迹,而且那些甘愿入地上天的智识者,用大脑和铁肩为南锚碇围起了一个圆满瓷实的天空。
35个月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这个35个月大的孩子由大桥人的父精母血浇灌,在五峰山的天空下奔跑的成长故事,可以用车来载,斗来量。在35个月后的今天,南锚撒开大桥人的手掌,从艰难中走来,走得壮观,走得与众不同。它的施工工法,获得江苏省2018年度唯一一个省级重点工程先进操作法。
2018年11月18日下午4时30分,南锚碇锚体最后的1254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在A区锚体内,南锚碇3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施工圆满完成。至此,南锚碇锚体已经“锚定”,为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重力式的大家伙总重量达97.8万多吨,混凝土用量38万立方米。如果将它称之为大桥的大脑并不为过,混凝土浇筑的ABCD四个作业区,就是它最强大脑的四个脑室,而它的脑干在锚体的锚坑里,永远被封存的锚杆是它的手脚,固定主缆索股的锚头是它的眼睛,锚梁是它的筋骨,整个锚固系统被混凝土结构包裹,永远无法替换。这一从地心上长出来的“秤砣”为江上主缆的万吨之躯压住阵脚,对大桥人这个父母来说,它是大桥人孕育出来的巨婴,把大桥的精魂——江上的704根主缆索股锁定在脑干芯片上,正是这个“巨型婴儿”托起了大桥的万吨之重。
在轰隆隆的施工现场,安装索股的师傅们说起南锚施工过程中的难度,是带着笑的。每个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虽苦犹甜,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锚杆是连接主缆的,锚杆斜插在锚体上,一根一根伸向天空。352根锚杆,集中在163平方米内,越往上空间越小,锚杆之间间距有的地方只有二十几厘米,人都进不去,做起事来缩手缩脚伸展不开,要比正常施工多用一倍多的时间。锚体打到上面几层,要进行钢筋绑扎、冷却水管安装,锚杆外露处模板施工,施工起来难度很大。为保证施工质量,每道工序都严格按规范和方案要求施工,宁可慢也不应付,切实严守质量安全红线。
二分部总工李奔琦说:“锚头安装偏差要控制在5毫米,锚头施工处空间狭小,又是高空作业,所以技术人员要测量锚头三个点,三个方向同时设置千斤顶、倒链等工具,同时抄垫,使每个方向都有角度要求的锚杆一次调整到位,确保施工质量。整个系统需要用79872套高强螺栓,都要根据天气情况、温度、湿度来确定数值,保证预拉力的最终要求。”
这两天南锚碇准备封顶,虽然接下来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但二公司整个项目部的人都觉得松了一口气。无论工程有多大,都要从每个细节做起。具体到每个人,每一天,每小时,每分钟,每个点,由这个点延续下去。
南锚碇的施工日志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调度长陈圣飞这一组填写,另一部分由张国庆这一组填写。这两套施工日志具体到每天的时间点,天况,人员的安排,车辆的台班,浇筑混凝土的时间、方量等等。一张纸的正反面,一面是白班,一面是夜班。记录完一本,再换一本。这些都是工地现场的第一手原始资料。这项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笔一画翔实记载了现场每天发生的变化,聚沙成塔。一页纸的重量,承载着大桥的质量。
从食堂吃过晚饭后,我从二公司工程技术部里借出南锚碇从开工到现在的施工日志。高高一大摞子,抱回6103宿舍,坐在床上一页一页翻过去,大部分纸页上留下了污渍,分不清是茶水渍还是油渍、铁锈的斑点。页角卷起,有的页面上字迹稍显潦草,记录着每天的现场施工作业情况,5个作业队每天的施工任务,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车辆的调配,人员的安排,人员离开现场的去向等等。这样的记录,用专业的技术用语,三言两语,过滤了工地现场所有人的思想感情、心灵律动,简明扼要的日志,像工地上机械的铿锵之声,在收工的前一秒,戛然而止,连句号也来不及画上。
这一大摞施工日志从开工第一天到现在,一天不缺。中间会出现不同的笔迹,从笔迹的变化上看不到记录者们的心情、表情。有的笔迹从此消失,是调离项目部,还是其他原因?有些笔迹隔几天又出现了,是他们处理好了家事,或出差回到现场,他们像风一样在工地上出现过,然后消失。
到凌晨4点我才翻完最后一页日志。寂静的生活区,除了能听到山风扑打着塑钢窗的声音外,还有室内空调外机的呜呜声。工地上的人和五峰山一起睡着了,而离生活区不远的工地现场,值夜班的安全员、一线工人,还在明亮的镝灯下夜战,直至天明。
夜深露重,0点时分我一个人走向南锚现场,经过传达室时,王俊峰还在看书,他要准备考试。二公司的当家人杨柳青房间的灯还亮着。平时他在工地的时间并不多,只要不外出,中午雷打不动地到食堂吃饭。各部门的人员只要看到他来,打好饭后,似乎是条件反射,陆陆续续自动地坐到杨柳青这一桌,直到坐不下为止。食堂里那张临窗的饭桌,不知不觉成了每天开非正式会议的中心。杨柳青会一边吃饭,一边和大家聊各部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工地上的会议本来就多,但项目部食堂,每天吃饭时间谈的还是现场上的事,就算是杨柳青不在项目部,这样的饭桌会议几乎每天都要上演。我坐在他们中间,许多事听得云里雾里,时间久了,便知道个大概,甚至有时候也参与他们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杨柳青的一句话让项目部的人当成了至理名言:“沟通就是生产力。”
“这么大的工地上,如果说一点问题没有的话,就是一个伪命题。”杨柳青低头喝了一大口菜汤,用筷子击打桌子,给大家举了个很恰当的例子,“舌头和牙齿靠得这么近,还有打架的时候,更何况这么大的工地,发现问题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生产。”
11月17号中午,随着大桥最后一个重达227吨的散索鞍顺利吊装到北沉井鞍座上,主塔的主索鞍和南锚碇、北沉井的散索鞍宣告全部“鞍”装到位,江上的猫道工程正式开始启动。南岸中铁大桥局五峰山项目与北岸中交二航项目,这两家单位强强联手,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坚守,终于“联姻”。从五峰山开往江北高桥的大车小车多起来,小车过一次江20元,大车的过江费根据吨位的多少确定费用。仅过江费这一项开支,每个月2万都拿不下来。
南锚碇最后一次混凝土的浇筑和以往没什么两样,但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人,大家的心思是相同的。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今天,这个承载大桥万吨之重的“大家伙”今天终于可以尘埃落定了,心里终于松了口气。几百号人围着这个宝贝疙瘩风风雨雨的日子,历历在目。从在山谷里开挖基坑,钻孔桩,做地连墙,浇承台,安装锚梁、锚杆,南锚在几百双目光的凝视下,一点点从五峰山的山坳里拔地而起,一点点长成自己的模样,是天意,更多的是人意。此时已经是立冬后的第10天,站在4号主塔的顶上遥望五峰山,仍然是满目生机。18日,大桥人终于盼到来这个吉祥的好日子。
对于工地上的人来说,在荒凉的山谷里,心上能长出草来的时候,抵抗荒凉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边努力工作,一边等待上天和大地安排好的吉祥日子。在每一个工序完美收官的节点看到一场盛大的活动,这无疑会给他们的心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整个南锚项目部的人期待这天降临,等得心里一阵苦一阵甜,但最终的结果还是甜蜜的。
一大早,巨大的作业面上比往常的人要多些。头一件事是把提前准备好的横幅标语展开,准备挂到南锚的上游散索鞍正面。大红的横幅上贴着一行白色的宋体字:“热烈庆祝五峰山大桥南锚碇锚体混凝土浇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