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写报道也是个偶然,那时候郭主任调走,报道没人写。常美兰是个好强的人,做什么事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就是写工地现场上的事吗?能懂技术用语,就能写报道。”

她就把郭主任写报道的活挑起来了。能有这个胆,主要是因为家里有个技术专家给她压阵。

张耀军说:“其实她从来没写过宣传报道,当时接下郭主任的事,我真替她捏了一把汗,怕她出错。好在技术上我可以帮她把关,文字上只要能把一件事说明白了,有逻辑性,能经得起推敲就成。每篇她写的报道,在技术上,都由我来帮她把关。”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家里有个技术高参,不会出岔子。

家里有个军师,常美兰干起活来有了胆,在张耀军的帮助和鼓励下,她拿起了相机去现场,写起了新闻报道。

“当时觉得特别难,也没有人逼自己这么做,自己给自己压力。先是模仿,多跑现场,看技术交底书,更重要的是等张耀军晚上回来,两个人一起磨,一篇稿子像研磨咖啡一样,先是苦的,有了张耀军的技术佐料,等于给苦咖啡里加了白砂糖。”常美兰写多了,便找到了窍门,越写越精。

看过常美兰写的报道,不知内情的人肯定以为她就是专业记者。

张耀军是个乐天派,逢人就会“呵呵,呵呵”傻笑。但干起事来,却喜欢干有挑战性的事情。常美兰却是个急性子,说话做事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在我第一次住到一分部的招待所时,以为不会停留,连生活用品都没带齐。常美兰在最短的时间里安排好一切。办公室的事情本来就琐碎杂乱,她事事亲力亲为,不允许自己出任何差错。

在工地现场,那个骑自行车去现场的人肯定是张耀军。骑自行车看现场的好处有两个:一是锻炼了身体,二来一边走一边看,可以在任意一个地方发现安全隐患。

到这个项目部来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码头,所有的砂石料用船运来,要修靠岸的码头。张耀军在南京大胜关大桥的时候就干过这些事,别人办也许一头雾水,对他来说熟门熟路。从坐标查起,选择地点,起草方案。在长江上建码头,审批很严格,要水利厅审批,还需要海事航道评审,征求各部门意见。再与地方上谈判沟通,所有的手续都要齐全。如果用地方上的码头,一年的租金要上千万。钢筋工厂、混凝土工厂、码头这三个基础工程项目部能建好,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在后面的施工过程中将更加有序。

码头的大事一解决,混凝土加工厂的料塔最先在江边矗立,如火如荼的施工拉开大幕,张耀军和常美兰,一个在幕前,一个在幕后,中间是五峰山大桥施工现场的大舞台。

项目部的人讲他们夫妻,像主塔基础层上面的一对哑铃型承台,他在左,她在右,撑起百米高塔。